全国万事通微姐便民平台微信号!
万家微信便民平台_百事通微姐微信号_免费便民信息推广服务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出国劳务打工信息平台 > 外派工作的优缺点以及注意事项

外派工作的优缺点以及注意事项

时间:2022-01-25 22:48 点击:
外派之前的那些“早知道”:过来人的五个诚心建议
 
这是最基本、也最关键的一点。许多人对异国生活有着过度美好的幻想,一开始“蜜月期”时,可能看什么都觉得新鲜有趣,但久了之后,是否真的能够适应当地,还是则取决于此。
 
农历新年快到了,许多人准备转换职涯跑道,当中不少人可能会考虑“外派”这个选项。决定是否外派前,你应该考量什么呢?以下根据我陪先生外派马来西亚近六年的见闻,及身边许多外派朋友的经验,归纳出几项重要考量,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一、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尝试
 
这是最基本、也最关键的一点。许多人对异国生活有着过度美好的幻想,一开始“蜜月期”时,可能看什么都觉得新鲜有趣,但久了之后,是否真的能够适应当地,还是则取决于此。
 
举例来说,如果你向往欧美生活,却被外派到东南亚,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文化吗?又或者同样是外派到美国,但地点却不是纽约或洛杉矶、而是风格截然不同的中西部城市,又是否能够接受适应呢?
 
另外,我曾见过一些外派的人员,因为对国内的环境有种种不满,坚持外派。但来这里后不适应马来西亚的饮食、也连带不喜欢这里的生活,对一切仍是充满了抱怨,即使待了半年以上也无法真心融入当地、遑论爱上当地生活。其实,任何地方、任何环境都必然有着所谓的“优点”和“缺点”,端看个人如何看待与适应。若连长期身处的环境,都找不到任何能够喜爱的地方,又怎能孤身一人在外地好好生存?
 
我也见过每次来到马国出差就十分开心,不管带他去哪里、吃什么食物,他都觉得新鲜有趣,对周被一切充满好奇心的人。这位朋友后来也外派了,并且据说表现得很不错──我想当中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是他愿意敞开心胸接受不同的文化,不带比较性质的看待他国的生活风情。
 
然而,工作毕竟不是旅游玩乐,请勿把外派单纯当作“打工渡假”看待:抱持“拓展国际观,交新朋友”的心态固然没有不对,但优先顺序上仍必须以工作为主,其他一切都是附加红利而已。
 
我就曾看过一位外派人员,非常积极地“融入当地环境”,甚至还自掏腰包去外面上课程、拓展人际关系。可惜虽然公司不断给他机会,但工作表现始终不如预期。直到某次深入谈话,他说自己目前人生的优先顺序是“家人>朋友>工作”,这才明白了原因。但若把“家人”排第一顺位,恐怕他应该留在国内而不是选择外派;“朋友”(指他在本地交到的朋友,非国内朋友)先于工作,恐怕就更本末倒置了──因为外派是来工作,不是来交朋友的,虽说应努力融入当地,但仍应厘清楚此行的主要目的。
 
二、家人是否支持
 
这里的家人,主要还是指伴侣/配偶。周被的朋友们,各种情况都有:有的是外派后跟另一半分手的,也有支持另一半跟着外派的,也有另一半留守国内照顾孩子的??。但他们面对的事情是一样的:外派人员很辛苦,另一半也很辛苦,我在〈远“嫁”高飞,从此幸福快乐?──那些在异乡求生的太太,不一定会告诉你的苦〉谈过。我看过长期出差的已婚人员和别人暧昧,也看过有人习惯会去“放松的地方”逢场作戏,或因此发生家庭革命的太多例子。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但长久相隔两地感情难免由浓转淡,因此若能有家人的支持,外派的阻力和压力相对会较轻,在工作上遇到不如意时,也相对较有继续前进的动力。
 
三、外派很可能是一张“One-wayTicket”
 
外派前,请做好“很长一段时间不回去”的打算:一旦过了试用期(适应期)、正式成为外派人员后,实际上很少人是真的能“说回去、就回去”的。
 
首先可能是薪资、待遇的实际考量:现实是,领过外派、尤其是跨国企业驻外工作薪水的,几乎没有人回得去(当然,不同产业、每家公司的待遇不同,但海外工作多半仍有加给与相关福利)。我有一位在日本直接受雇于日商的朋友,即使经常感叹一个人的寂寞,也是一旦领了国外的薪资、就再也回不去了,一切的孤单寂寞不适应,最后还是打落牙齿和血吞。
 
不只薪水而已,若离开国内几年,与国内职场的落差,不论是人脉、法规等,也都会成为“回家”的阻碍。那“台干申请转调回母公司”总可以吧?这样衔接的落差应该不会太大──但残酷的现实却很可能是“没有你的位置”。
 
在我周被,“在国外是高干,回国内却连干部都不是”的例子实际上比比皆是。这是因为国内市场相对饱和,企业纷纷向外发展,管理阶层的位置通常也早已有人卡好位了──总公司管理阶层的人,通常只会出差访查而不会外派,他们老早就坐在这个位置上,外派大将就算“搬师回朝”也上不去。
 
这个状况,尤其容易出现在资深的台干身上:曾为外派主管、享受相关加给待遇、习惯做管理职的你,愿意屈就坐非管理阶层的职位、甚至领着与外派天差地别的薪水吗?因此,建议考量是否外派时,请单就工作和环境本身是否适合做考量,尤其不要误以为“忍个几年,有外派经验,比较容易晋升”等。
 
当然,反过来说,外派人员也有在母公司者所可能没有的优势──由其是新兴或热门的市场。例如周被就有朋友,即使不适应A国的环境、表现并不佳,公司仍再给他派驻B国的机会,毕竟培养外派人员也有相当成本,企业多半不会轻易放弃。另外也有许多外派人员被以更高的薪资、福利挖角──我有位朋友甚至只外派一年就跳槽。在不同国家/公司间流动,是外派人员的常态。
 
重点,还是在于工作表现与心态:若抱持着“反正大不了回国内”的心态,最后“就真的会回国内了”──并不是回国内不好,而是你必须砍断自己的退路,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也就是“破釜沈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
 
四、调整心态,尽早做好“独当一面”的准备
 
现在许多台商企业,开始征求外派的“储备干部”,也吸引许多相对年轻、向往海外生涯的朋友跃跃欲试。
 
特别要提醒一点,虽然应征的是“储备干部”,但一旦到海外任职,就须尽快摆脱“储干心态”:因为绝大部分的外派台干人员,在当地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经常等同于高端管理阶层的职务了。
 
简单来说,你对外开会、交涉的对象,极有可能是当地其他公司的更高层。譬如业务会面临采购总监、厂务会面对品保经理等等。很多时候身为外派台干,即使不是自己负责的业务,对内对外,都很可能需要你这位“高层”出面处理以示尊重。
 
曾听过担任业务的台商储干抱怨:“每逃诩在处理(当地)客诉,搞得自己不像业务,倒像客服”。但他可能没想到,“你是公司派过来,代表国内品牌打仗的。”
 
此外,在与当地团队的磨合上,有很多事不仅对你来说是第一次,对当地员工更是如此:例如应征外派台干时,被告知任务包括“协助当地导入新系统”,但当地员工跟你一样没有经验,母公司可能曾在他国导入此系统,但也没有当地的经验,此时就需要你相当程度的管理能力,做为让事情顺利推展的桥梁。
 
简单来说,外派之后,你就不再只是公司训练的储备干部了,不能一直等着母公司“提供指导”。更要知道,当地员工都张大眼经,看你这个“外来干部”要如何领导他们──其中有人还可能抱持着看好戏的心态。能不能与当地员工顺利合作,端看你表现得像处处等支持的储备干部,还是能独当一面、主动取得资源的管理干部。
 
五、福利有时比薪资更重要
 
对于单身的外派人员来说,薪水高低可能比较重要;但对于像我们这种“全家外派”的情况,福利有时比薪资更重要。公司是否有补助教育、保险、房租、车子、签证等,补助的百分比、返台假的机票计算等都十分重要──因为,这些“隐藏的成本”加起来,金额经常高得让人瞠目结舌。
 
国内企业经常会让外派人员住宿舍,这省去非常多的生活成本及麻烦,因此单身的外派人员可以存下许多钱旅游或储蓄。但有家庭者住宿不一定方便,这时候其他福利就显得特别重要。
 
专业能力决定“门票”,但心理素质才是职涯长远与否的关键
 
综合前面五项“早知道”,个人认为,前两项是最基本的条件──因为出了国之后遇到的挑战绝对不仅于此,但这却是在你困顿艰难时,能够陪你渡过考验的心灵能量。专业能力决定你是否能取得门票,但心理素质却决定了海外职涯的持久度与成绩。
 
有的人会怀疑:“外派要是真这么辛苦,那为何不回(留在)国内?”对我来说的大实话就是,一切的辛苦,在看到薪水时会觉得:“好吧!再撑下去!”
 
另外,之前我写了〈外派工作,光靠梦想不够:“想换个环境试试看”的,通常很快就离开了〉,文中提到外派的艰辛。有人问说:“难道就因此不尝试了吗?难道就因此继续留在舒适圈吗?”
 
不是的,我的用意是希望有志者,千万不要只看到外派光鲜的一面。也因此,再次利用本篇文章,补充说明前篇可能有所不足之处。希望借由自己和周被过来人朋友们的经验,提供大家了解外派的管道及更多资讯,让大家在拥有更多资讯的情况下,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如此也才能充满勇气与信心地,脱离原本的舒适圈去开创新未来。
 
毕竟到头来,不论外派也好、在国内的工作也罢,所有事情都一样:“做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做一定不会成功。”对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