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万事通微姐便民平台微信号!
万家微信便民平台_百事通微姐微信号_免费便民信息推广服务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海外华人网 > 东北亚 > 黑船事件的来龙去脉与影响及意义

黑船事件的来龙去脉与影响及意义

时间:2021-08-15 15:51 点击:
1853年(日本嘉永六年)7月,美国海军东印度分遣队司令派里(Matthew Perry)率领四艘军舰抵达日本东京湾的浦贺水道(UragaChanel),派理奉美国总统之命要求日本开国并与美国进行贸易。由于这些军舰的船体被涂成黑色,“黑船”一词由此而来,日本人将此起事件称为“黑船来航”。翌年,派里再度率舰来访日本要求正式签订通商条约,日本德川幕府(Tokugawa shogunate)在无力抗衡情况下被迫与美国签署了“神奈川条约”(Treaty ofKanagawa)。
 
“黑船事件”结束了日本两个世纪的锁国孤立政策,由于西南四大藩主对德川幕府接受不平等通商条约一事极为不满,于是决定推翻幕府,其后才会有废藩置县集权中央的政治改革。此外,日本也由荷兰引进蒸汽动力军舰,设立海军学校并且创立新式海军。更确切地说,“黑船事件”系日本进行政治与军事现代化的重要催化剂,日本在这起事件后痛定思痛选择接受西方事务,遂在“明治维新”后成为东亚地区首屈一指的中国。在下文中,我们将对“黑船事件”的远因、经过及后续影响进行扼要说明。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沿海东缘,就地理位置与型态而言,其系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岛屿国家。长期以来,其对外往来对象主要为中国、朝鲜、琉球及其周边亚洲国家。15至17世纪,人类历史进入了地理大发现年代(Age of Discovery),欧洲国家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积极地在全球各地寻找新的贸易路线与商业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遂开始了与欧洲国家的双边商务往来。1543年,葡萄牙人率先建立了一条连接印度果阿(Goa)与日本长崎(Nagasaki)的贸易路线。
 
随着贸易活动开展,基督教也通过商业活动传入日本,由于其教义与日本的传统宗教信仰如佛教与神道教抵触,教徒间经常发生冲突进而引发了日本社会不安。为了防范基督教势力进一步扩大,德川幕府于1633年首次颁布了锁国令。1637年,九州东南的岛原(Shimabara)发生叛乱,此起事件参与者很多是基督教徒。因此,德川幕府怀疑西方传教士与这次叛乱有关,日本于是对葡萄牙商人下达了驱逐令。1639年,德川幕府决定执行孤立主义政策,日本开始了长达两个世纪的锁国时期。
 
这项政策除严格禁止他国与日本进行贸易,同时也禁止滞留海外的日本人民返回母国。日本进行锁国期间,只有与中国、朝鲜、琉球与荷兰维持着有限的贸易与外交关系。1844年,荷兰国王威廉二世(William II)曾要求日本开放门户,但是此提议被到日本幕府的强烈拒绝。事实上,除荷兰外,包括英国、法国、西班牙与葡萄牙等国家也曾要求日本结束锁国。这些国家虽然成功地统治了许多亚洲国家,但是它们要求日本开放门户的诉求并未获得任何实质进展。揆其原因,主要在于日本幕府曾经制定法律,只要外国船舶接近日本水域,其将使用武力将其强力逐出。
 
在寻求与日本发展商务的西方国家中,美国并非最强大的海权国家,其与日本接触的时间较西方其他国家为晚,然而其却成为首个打开日本门户并与其通商的国家。这项成就来自其近百年的不间断努力,或许最重要的,美国采取了以武力支持磋商的传统炮舰外交作法并获得丰硕成果。1797年至1809年,数艘美国商船曾至日本长崎进行贸易,但在荷兰政府要求下其必须悬挂该国国旗。1846年7月,美国海军中校毕度(JamesBiddle)曾率两艘军舰抵达日本浦贺水道,其向日本幕府传达了美国政府要求日本开放门户的请求,然而这项尝试为幕府拒绝并未成功。1849年,美国海军上校格林(James Glynn)率舰到达日本长崎,其成为首个与日本幕府进行协商的美国人。
 
1851年,格林向总统建议可由派里担任远征日本的指挥官,因为其经验、判断与决心足以胜任这项艰钜任务。1852年,海军部长格拉汉(William Graham)指派派里担任美国海军东印度分遣队司令,这支分遣队的兵力部署于印度洋与中国海水域,并于其间执行巡弋任务。对美国政府言,这项适才适所的任命成功地开启了美日关系的新扉页,同时也结束了日本两世纪的锁国政策。派里系美国海军中少数具处理涉外事务经验的高端军官。1819年,他在赖比瑞亚(Liberia)建国期间曾奉命将重获自由的非洲奴隶运往该国。因此,由他来执行“日本开国”任务应是不二人选。
 
这次远征日本行动被历史学家认为系1840年代美国扩张主义的最终乐章,但也可被视为美国海军与商界希望将日本开放给西方愿望的长期累积。派里接任此项职务的最主要使命系与日本进行通商谈判,美国要求日本开放门户的原因包括了以下三点:
 
(1)做为美国海军新式蒸汽动力军舰在远东地区的一个燃煤补给站;
 
(2)提供一个崭新商机,促使日本开放港口准许双方进行贸易;
 
(3)美国捕鲸船在日本周围水域操作需要一个补给基地,遭遇海难的美国船员需要一个安全庇护场所。为了元满完成这项使命,派里在发起远征日本行动前,仔细研读了有关日本的各项资料并搜集了各式各样工业产品,他希望通过美国科技令日本慑服从而愿意与其发展商务关系,相关产品包括了电报系统、银板照相摄影机(daguerreotype camera)、地图与海岸测量图以及费城制造的铁轨与蒸汽火车模型。
 
最初,派里远征日本的计划系由国务院与海军部主导,其后费尔摩尔(Millard Fillmore)总统全程参与了整个计划的规划与执行。1852年11月,费尔摩尔总统任命派里为特命全权公使,于是这次海军远征遂成为最高等级的外交使团行动。1852年11月,派里带着菲尔莫尔总统的亲笔信函由美国诺福克出发,这支远征日本的舰队由蒸汽推进军舰“密西西比号”(Mississippi)与“萨斯奎哈纳号”(Susquehanna)以及风帆推进军舰“普利茅斯号”(Plymouth)与“沙拉托加号”(Saratoga)四艘战舰组成。1853年7月8日,派里指挥的美国舰队抵达日本东京湾的浦贺水道。
 
由于日本人从来未见过蒸汽船舶,对这两艘蒸汽推进的美国军舰相当地敬畏,这现象颇符合美国远征日本行动的基本指导,借由向日本炫燿美国的“权力与伟大”而非使用武力,促使日本心悦诚服地与美国签订通商协定。日本幕府对派里的到来并不欢迎,并且要求美国舰队立即驶返长崎。由于肩负传达美国总统文书使命,在这种情况下,派里遂强硬地表示若幕府不接受美国总统文书,他别无选择将会对日本发起攻击。最后,德川幕府为了要让派里离开遂接受了美国总统文书,并表示希望获得充份时间进行考量,翌年再对美国提出的要求进行回应。
 
7月17日,派里率领舰队离开日本,他告诉幕府明年春会回来听取其对美国要求日本开国的相关回应。1854年3月8日,派里率领舰队再次造访日本,此次他偕同500名官兵穿着整齐军装踏上日本领土举行盛大游-行,同时并向日本市民展示了美国精巧的工艺制品,例如转轮手枪、火车模型与电报系统。派里通过软硬兼施的外交作为对日本市民施压,加上德川幕府深知本身军力不足,强力抵抗的话势将步上中国清廷后尘。在这种情况下,开国似乎成了日本唯一和平选项。3月31日,美国与日本在经过不断磋商后签订了“神奈川条约”,派里成功地打开了日本持续达两个世纪多的锁国政策。
 
谤据美日协议条款,日本同意开放下田(Shimoda)与函馆(Hakodate)两港口通商、对在日本水域遇难的美国船员提供必要协助与保护以及允许美国船舶在日本港口购买燃煤、淡水与必要的补给品。美国两次造访日本都是借由军事威胁迫使日本让步,最后德川幕府终于屈服于美国的压力签下有如西方列强加诸于中国清廷般的不平等贸易条约。在其后五年间,日本与其他西方列强也签署了类似的条约,日本锁国政策至此完全崩溃,日本自此开始了励精图治走向中国的改革之路。
 
1850年代末期,“黑船事件”引发的恐慌已逐渐褪去,但是存于幕府与诸藩间的内乱却更加激烈,这种发展催化了日本采行集权中央的政治改革。由于美国要求日本开国的主要目的系取得通商口岸而非建立殖民地,日本因此有充分时间巩固中央政权并从事政经改革,并能组建一支强大且现代化的军事武力。虽然被迫开国的背景与时间相埒,但是中国清廷在政治与军事改革上未能获得成功,这使得日后两国出现了截然不同发展,日本在甲午战争中一举打败清廷,遂成为东亚地区首屈一指的军事中国。
 
时至今日,日本人在每年七月仍会举行盛大活动用以纪念“黑船来访”,派里出生地的美国罗德岛新港市也会举行类似庆典。为向派里表达崇高的敬意,美国新港市与日本下田市现已结为姐妹市。1856年,派里出版了“一支美国海军分遣队至中国海与日本的远征记事”(Narrative of the Expedition ofan American Squadron to the China Seas andJapan),他在书中对两次远征日本行动做了详尽说明。
 
在派里二度远征日本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段极有趣且鲜为人知的小插曲,此即派里曾在台湾基隆外海锚泊停留了10天之久。在此期间,派里曾率水手登上台湾并对可能的煤矿蕴藏进行了深入调查。派里在报告中强调,台湾易于防守可做为美国在远东地区进行贸易的一个中途站,这种情形和西班牙在美洲大陆运用古巴的情形一致。
 
派里力主美国应该占领台湾,如此一来,可协助美国有效地打破欧洲国家在主要贸易航线的垄断态势。由于当时的美国总统皮尔斯(FranklinPierce)认为,不必为了占领一个遥远岛屿耗费如此多的资源,加上国会也不赞同派理的这项提议,占领台湾做为美国贸易中途站的想法遂腹死胎中。倘若当时美国政府接受了派里的建议,占领台湾将其纳为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属地,这将彻底改变日后整个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版图,并使台湾出现迥然不同于当前的历史发展与走向。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