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万事通微姐便民平台微信号!
万家微信便民平台_百事通微姐微信号_免费便民信息推广服务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网站 > 海外华人圈的同族套路:有利可图时强调“都是中国人”,目的达成后翻脸不认人

海外华人圈的同族套路:有利可图时强调“都是中国人”,目的达成后翻脸不认人

时间:2021-09-17 11:18 点击:
许多旅外中国人都遇到过、却很少被提及或公开讨论的议题:同族歧视。
 
我用“歧视”两字,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实际表现出来的不一定是我们熟悉的歧视行为──比如以不雅或轻蔑的言语嘲讽、辱骂对方,或是对特定族群的人做出差别待遇等等,而是利用对相同语言与文化背景的了解,鄙视/欺骗/贬低对方,实质或精神上占对方便宜,或是掌握对方的恐惧或弱点,建立一种以“大家都是自己人”为名的食物链关系。这个现象存在已久,在海外华人圈里很常见,只是大部分人遇到了都会自认倒楣,不常(或无力)质疑这样的待遇,甚或提出反击。  
 
在英国多年来,我很幸运的交了一些中国好友,碰过几个贵人,但也难免遇到几个为私利而不讲道理/道义/情分的同乡。虽然不至于损失惨重或心灵受创,但已经足以让我对这个现象有所警觉与体悟,因而我并不以“同文同种”作为人际或商业往来的先决条件,只不过还是有运气不好的时候。
 
主打“中国”店家,遇争议改口“这里是英国”
 
封城之初,我在网络上看到某主打来自中国的商家,愿意在非常时期送货到府的广告,于是向他们询问:对于住处较远的客户,是否同样能提供外送服务?对方不仅同意外送,更承诺隔天会送货到我家附近,请我尽快下单。我照做后却迟迟没有收到回复,追问后只说隔天早上会通知我。
 
当天我痴等到下午都没有消息,只好再度致电询问,接电话的小姐请示过老板后,转告距离太远了不能送。我对这样的转折觉得很意外,对方要我下单,应该是有意做这笔生意,这样就放弃对双方都是损失。如果真的是距离问题,应该有折衷之道,于是我请小姐让接订单的人与我联络,直接沟通协商。
 
10 分钟后,我接到回电,打电话的人一句话还没说完,电话就被抢过去,一个自称老板的人用“中国腔很重的英文”愤怒地对我叫嚣,骂我对他的员工不礼貌,又嫌我地址太远,要东西的话要给他某区的地址才能送。(我又不住那区,一时要去哪里生地址出来?)
 
虽然莫名其妙被当奥客骂,我还是试着化解对方的怒气,“你说中文吗?我可以用中文复述一遍我和小姐的对话,你就知道是误会了。”我用英文说。没想到对方听到这句话,口气更差: “我不会说中文! 这里是英国,我是英国人,我的店在英国,照英国法律行事,你要跟我做生意就要说英文!”
 
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是沟通不良产生的问题,也一心以为大家都是中国人好说话,把话说清楚就没事,真的没办法做这笔交易,诚心解释难处我绝对可以接受,但是听到这句话,我终于明白遇到的是什么样的人──打广告说在疫情中“服务同胞”,实际上是借机大捞一笔,接了单没办法出货,客人询问就见笑转生气,用英文先发制人,不分青红皂白骂一顿,待人的基本礼貌与尊重都没有。
 
我不知道他自称是英国人,是不是因为觉得这样高人一等?再拿英国法律出来吓人,是不是觉得身为中国人的我就会怕?要我只跟他讲英文,是不是觉得我英文一定比他差?但是我知道无论在英国或其他文明国家,这样的说法绝对是歧视──要怕英国法律的,应该是他不是我。
 
“你不想做这笔生意没关系,”我说,“但是你不需要用这种口气和态度骂人。”
 
“我就是这样,你要说就去说好了,反正我生意很好,没有在怕的!”对方吼完这一句,就挂了我的电话。
 
事情发生时,尽管已经在英国住了 17 年,英语沟通无碍,也见过不少大风大浪,我还是非常震惊:竟然有人会在无怨无仇的情况下,用这样粗暴的态度与言语,对待同文同种的人。要是换了在英国年资不长、英文还不够流利的其他中国人,可能真的会被吓到说不出话来吧?!
 
公开负面经验,才发现受害者不只我
 
事发之后,我觉得保持沉默是纵容对方,将来或许还会有其他人被到这样的霸凌,便在某社团发表了这段经历,但是没有公开店家名称。没想到店家果然没有在怕,自己跳出来讨拍,扭曲事实,还可以看(对话截)图说(鬼)故事,责怪我是奥客。很快地,这个发文就在对方人脉的助阵与掩护下,迅速的被封锁,不再有讨论的机会。
 
令我意外的是,在发文的当天和隔天,有好几个素昧平生的中国人私讯我,说他们也曾经在不同的情况下被同一店家霸凌,只是没有说出来,很高兴终于有人挺身而出。我这才知道,原来这不是单一事件,而且已经发生过好几次了,而这样的情况,暴露了不肖店家拿中国人情味与乡愁当筹码,把同胞当摇钱树的生意策略。
 
“为什么不说呢?”我问私讯我的这些人。答案大致有:“我没有那个胆子,只好认了。”、“我想说是我比较衰,就算了。”、“他们生意做这么大,我讲出来有谁会相信呢?”、“我和店家有共同的朋友,讲出来会伤感情。”、“我以为是我自己的问题,才会这样。”回复这些陌生人信息时,我才赫然发现自己无意间开启了某种另类的 MeToo 运动。
 
“同族歧视”也是歧视,且往往更具杀伤力
 
很多人在国外被种族歧视时,尽管大多不会当场反击,但是会愤怒的知道自己被歧视了,并且清楚的认知到是对方的错。然而,许多人在海外与同乡来往,一旦遭遇不合情理的对待,则是委屈多于怒气──一方面觉得对方这样不对,一方面帮对方找借口,并且质疑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通常是怪自己“识人不清”),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实际上,这和种族歧视没有太大不同,一样是仗势(种族是肤色、血缘或国籍;这里是语言、经验、财力、知识等等的优势)欺人:霸凌者认为自己居于上位,不自觉或蓄意的,对相较弱势或少数的对象,流露鄙视与仇恨的态度。 
 
一般的种族歧视来自陌生、恐惧与成见,不是所有加害人都对这样的言语和行为有所自觉,有时是来自家庭环境或缺乏教育,有时是错误认知与排斥异己。虽然这并不能合理化这样的行为,但在某种程度上我可以理解,甚至为对方狭隘的视界感到同情。
 
相较之下,同族歧视的动机与行为大多是自觉的,甚至是蓄意的。他们对非同族人(通常是居住国的主要人种)毕恭毕敬,转个身对自己人又是另一个嘴脸。他们了解同胞的弱点,就像外科医生对人体构造了若指掌,知道刀往哪个部位什么角度画下去,会造成多大多深的伤害,因而小则轻划一刀,让对方知道厉害;大则一刀毙命,让对方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以个人经验来说,我认为“同族歧视”比“种族歧视”更可怕,因为除了吃亏受伤害之外,连对“自己人”的基本信任都被践踏;对异乡的游子而言,打击绝对更大。
 
我的家族里有许多移民国外的亲人,当年移民时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因此连基本外语能力都没有就远赴异国,只能靠当地的华人社会维持基本的生活与社交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自然有限,资讯也不甚发达,被英文稍好、年资较深的老华侨欺负占便宜只能自认倒楣,而且为了在移民圈继续待下去,大家还是得维持表面的和气。 因为这样,我对这个圈子的生态早有耳闻,然而直到移居海外,我才真正有所体悟。
 
海外同乡霸凌时有所闻,防不胜防
 
当年来伦敦念书时,因为生活环境中国人不多,只要遇到一个我就好像如获至宝,热切地想与对方建立友谊。我曾经因为宿舍里搬进几个新来的中国人而兴奋不已,热情的招呼他们,帮他们介绍异国朋友,大家似乎相处甚欢。然而当我毕业搬离宿舍,一个人独居在外时,想找这些“朋友”相聚,才发现早已被排除在外──我不过只是帮他们打入外国人圈子的工具而已。
 
从那之后我就明白,同乡并不表示我们有一样的兴趣与价值观,如果关系只是建立在“我们都是中国人/华人/亚洲人”这样的先决条件之下,就会形成一种情感的依赖与互相牵制,并不是健康的社交模式。  
 
事隔多年后,我从几个年资浅的中国留学生及打工度假者身上听到的故事,时空情节回异,本质却仍然相同:相识的同乡转让租屋问题无数,但是当初只字未提,完全是像抓替死鬼那样找人顶替以求脱身;“朋友”相约一起去旅游,交了钱、到了目的地,才发现对方帮自己安排睡地板;“朋友”热情邀约参加活动,到了现场才知道是要缴入会费的直销大会;学长姊转卖二手用品,买来才发现又脏又故障??。
 
类似这样匪夷所思的故事不是单一事件,也不是特定个人才会遭遇,而是一种同乡间奇特的、经济或人际利益上的剥削。在双方都是异乡人的情况下,一方利用己身的优势(或优越感),针对另一方的弱点(语言能力、当地知识、海外经验等等)搏感情、占便宜、恶意欺骗或无礼对待──这无疑是比种族歧视更难防的明枪暗箭。  
 
你能做的,是不自我设限、不姑息养奸
 
每个国家的海外社会多少都有这样的事,并非只有中国。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也会发生,不一定只在国外。我指出这个现象,并不是要说同胞都不可信──毕竟人在异国,能用熟悉的语言和社交模式,和来自家乡的人互动,是很自在很快乐的事;而是要提醒读者,不要因为人在异乡,担心语言能力或文化差异,害怕与当地人来往,而把社交和商业活动限制在特定的圈子里,被乡愁蒙蔽眼睛,因而给那些少数歧视或利用同乡情谊牟利的人占便宜的机会。
 
被歧视/霸凌者如果能从伤害中重新站起来,通常会学到宝贵的人生经验。然而歧视/霸凌者往往毫无愧疚,以各式借口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对不同的人一再重复同样的模式。若是不幸遇到任何一种同族歧视,请不要觉得自己倒楣就概括承受,或是为求和气忍气吞声。如果涉及财务纠纷,一定要据理力争,或循法律管道解决;如果是言语态度霸凌,不要任对方为所欲为,即刻断绝往来,也让其他人有所警觉──秉持以和为贵,默默隐忍下来,只是姑息养奸而已。
 
大家辛苦来到异乡求学生活,为的不就是更大更宽广的世界?离乡背井的游子就算不能相互扶持,也不应用任何优势或优越感,彼此伤害或利用。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也都热心热情、真诚地对待同胞,那些同族歧视者毕竟是少数。
 
最后,回到文章开头的故事:这场“同族歧视的 #MeToo”虽然没有造成任何显着的改变,对方仍旧打着服务同胞的旗帜继续营业,但是我很庆幸我没有保持沉默。海外中国人圈通常不大,在伦敦这样的大城市也只不过人数多一点,自成几个重叠的小圈圈,圈里的人彼此认识,好事坏事也传得很快,不一定要日久才能见人心。
 
良心处事,诚恳沟通,以礼相待,这样基本的道理无论在哪里,对什么人都一样,交朋友如此,做生意更如是。如果只是把同乡当成摇钱树,或是根本大小眼,这路绝对不会走得长远。 
------分隔线----------------------------